發展農業模式 破解高寒山區綠色發展難題
新聞來源:通達重工 發布日期:2021.01.03
近年來,通化縣針對山多、地少、高寒等自然條件,因地制宜,聚力探索發展高寒山區林地、耕田、濕地、水源地“四地”模式,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,優化壯大非林地人參、水源地生態藍莓、休閑農業等特色產業,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,實現高寒山區農業綠色發展。
一、優化人參產業,發展非林地生態農業模式。針對傳統人參產業“毀林種參”問題,通化縣實施人參產業振興工程,健全人參產品質量監管體系,積極引導人參企業、參農“引參下山”,推廣平地人參技術,加快推進相關人參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。目前,產業園區入駐商戶770余戶,全縣人參留存面積6.8萬畝,其中林下參留存面積為4.8萬畝、園參留存面積為2萬畝,長白山人參品牌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4288畝。鮮參產量3920噸,總產值達55億元。
二、開發休閑農業,發展濕地生態農業模式。積極探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路子,依托特色產業,打造推廣“人參之路”“大櫻桃采摘之旅”“貢米田園觀光”“大榛子采摘”等精品特色產業旅游線路,建設光華藍莓小鎮、西江貢米小鎮等特色小鎮,推進特色產業與旅游、教育、文化、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。全縣共打造15條精品路線,經營主體300多家,從業人員19670人,全年接待游客125萬人次,總收入達31800萬元,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初具規模的休閑農業旅游企業。
三、聚焦循環農業,發展耕地生態農業模式。聚焦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,組建國內外科研院校技術研發團隊,系統構建“鮮食玉米有機種植、秸桿青貯黃貯、氨化飼料養牛、廢棄物生產沼氣、有機肥生產與還田”的閉環生態種養模式。2019年試點推廣有機青食玉米2萬畝,存欄育肥牛7000頭;處理秸稈1500噸、糞污4800噸。通過“公司+基地+合作社+農戶”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農戶1100余戶,共同開展新型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,戶均增收2萬余元,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1700余人。
四、探索新型產業,發展水源地生態農業模式。通化縣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積極發展水源地生態藍莓。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,建立藍莓產業化生產基地,承擔國家“十一五”重大專項“藍莓生物育種高技術產業化生產示范工程”。通過推廣“測土配方發酵有機肥+玉米秸稈床面覆蓋技術”技術模式,解決水源保護區面源污染、土壤有機質含量不足、土壤酸化等問題。目前,該縣藍莓年產量3000噸,產值1.6億元。水源保護區年化肥施用量減少 11.79噸,農藥施用量減少 0.52噸,利用畜禽糞便制作生物有機肥 5200 噸,農業投入品減量化、生產清潔化、廢棄物資源化、產業模式生態化等難題正逐步破解。